邀请报告

郝柏林讲坛

冯建峰 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计算系统生物学、脑科学、应用数学
欧阳颀 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定量系统生物学、生物网络动力学、生物系统中的非线性问题、生物微流体技术
魏苏淮 教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吴令安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物理学会谢希德物理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通信、量子成像

大会邀请报告

陈杰(同济大学)、陈雷鸣(中国矿业大学)、陈理(陕西师范大学)、樊京芳(北京师范大学)、傅雄飞(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金瑜亮(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李敬源(浙江大学)、李新征(北京大学)、李艳伟(北京理工大学)、李志远(北京大学)、任捷(同济大学)、施夏清(苏州大学)、汤迎(电子科技大学)、武振伟(北京师范大学)、郑志刚(华侨大学)、朱伟(西湖大学)、曾春华(昆明理工大学)

分会邀请报告

1. 平衡态系统与远离平衡态系统:理论与计算模拟方法

  1. 董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董小玉(合肥国家实验室)、方胜(北京师范大学)、管习文(中科院精密测量院)、贺达海(厦门大学)、黄吉平(复旦大学)、梁师翎(马普Dresden复杂性研究所)、刘卯鑫(北京师范大学)、刘铄(清华大学)、卢至悦(北卡教堂山分校)、吕建平(安徽师范大学)、马宇翰(北京师范大学)、苗兵(中国科学院大学)、年磊磊(云南大学)、全海涛(北京大学)、孙昌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孙鑫(北京大学)、汤雷翰(西湖大学)、Gentaro Watanabe (浙江大学)、吴威(兰州大学)、王骞(浙江师范大学)、杨志成(北京大学)、阴帅(中山大学)、张超(安徽师范大学)、张万舟(太原理工大学)、钟凡(中山大学)、邹海源(华东师范大学)
  2.  
  3. 2. 量子流体、量子相变、量子热力学、量子混沌
  4. 董高高(江苏大学)、豆福全(西北师范大学)、方萍(北京邮电大学)、郭文安(北京师范大学)、黄亮(兰州大学)、林海青(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刘冲(西北大学)、刘俊杰(上海大学)、刘鑫(北京工业大学)、吕京涛(华中科技大学)、邵慧(北京师范大学)、盛继腾(华东师范大学)、田矗舜(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王成震(兰州大学)、王建辉(南昌大学)、王文阁(中国科技大学)、王振九(兰州大学)、吴飙(北京大学)、吴建达(上海李政道研究所)、严正(西湖大学)、余金龙(海南大学)、于小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余雪佳(福州大学)、郑波(云南大学)
  5.  
  6. 3. 非线性科学、动力学系统、复杂时空结构
  7. 陈含爽(安徽大学)、顾长贵(上海理工大学)、黄子罡(西安交通大学)、纪鹏(复旦大学)、邝华(广西师范大学)、兰岳恒(北京邮电大学)、李云云(同济大学)、林诏华(福建医科大学)、刘宗华(华东师范大学)、楼森岳(宁波大学)、弭元元(清华大学)、申传胜(安庆师范大学)、王新刚(陕西师范大学)、熊大兴(闽江学院)、徐克生(江苏大学)、姚成贵(嘉兴学院)、俞连春(兰州大学)、占萌(华中科技大学)、张朝阳(宁波大学)、张季谦(安徽师范大学)、张永文(昆明理工大学)、郑木华(江苏大学)、邹为(华南师范大学)、邹勇(华东师范大学)
  8.  
  9. 4. 玻璃态系统、自旋玻璃及其他随机阻挫系统
  10. 崔冰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黄海平(中山大学)、胡远超(松山湖实验室)、吉文成(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黎勃(哈工大深圳校区)、刘海文(北京师范大学)、马俊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马晓光(南方科技大学)、潘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尚宝双(松山湖实验室)、孙刚(北京师范大学)、谭鹏(复旦大学)、童华(中国科技大学)、王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王利近(安徽大学)、王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王天宇(复旦大学)、汪文龙(四川大学)、夏成杰(华东师范大学)、徐莉梅(北京大学)、徐宁(中国科技大学)、杨志豪(香港教育大学)、于海滨(华中科技大学)、张格(香港城市大学)、张会军(西安交通大学)、赵金华(华南师范大学)、周迪(北京理工大学)
  11.  
  12. 5. 软物质与自组装、活性物质、液体物理
  13. 曹端云(北京理工大学)、陈亮(宁波大学)、丁鸿铭(苏州大学)、韩一龙(香港科技大学)、侯中怀(中国科技大学)、经光银(西北大学)、Shigeyuki Komura(国科温州研究院)、雷群利(南京大学)、李宝会(南开大学)、马余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满兴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孟凡龙(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春来(南京大学)、石国升(上海大学)、孙兆茹(上海科技大学)、汤启云(东南大学)、王延颋(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韦齐和(南方科技大学)、吴晨旭(厦门大学)、徐玉赐(宁波大学)、燕立唐(清华大学)、杨恺(苏州大学)、杨明成(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袁军华(中国科技大学)、张何朋(上海交通大学)
  14.  
  15. 6. 细胞生命系统与生物物理
  16. 曹远胜(清华大学)、楚夏昆(香港科技大学)、乐世敏(厦门大学)、李春贺(复旦大学)、李辉(北京师范大学)、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雪飞(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文飞(南京大学)、林杰(北京大学)、刘海广(微软研究院)、刘红荣(湖南师范大学)、刘雳宇(重庆大学)、刘艳辉(贵州大学)、陆颖(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马锐(厦门大学)、彭云辉(华中师范大学)、帅建伟(国科温州研究院)、宋晨(北京大学)、谭志杰(武汉大学)、汪劲(欧洲科学院院士,国科温州研究院)、王维康(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王欣(中山大学)、徐留芳(吉林大学)、杨一帆(西湖大学)、喻进(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张磊(西安交通大学)、张哲东(香港城市大学)
  17.  
  18. 7. 生态复杂系统、演化博弈、社会复杂系统
  19. Carlo Vittorio Cannistraci(清华大学)、蔡蔚然(苏州大学)、董高高(江苏大学)、高见(香港大学)、关剑月(兰州大学)、胡延庆(南方科技大学)、贾韬(西南大学)、蒋俊杰(西安交通大学)、孔宜修(北京邮电大学)、李明(合肥工业大学)、李有泉(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吕琳媛(中国科技大学)、梅文俊(北京大学)、孟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荣智海(东华大学)、史贵元(北京师范大学)、苏奇(上海交通大学)、唐明(华东师范大学)、田亮(香港浸会大学)、王震(西北工业大学)、吴枝喜(兰州大学)、许小可(北京师范大学)、曾安(北京师范大学)、张子柯(浙江大学)
  20.  
  21. 8.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复杂系统
  22. 陈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陈星强(亿铸智能)、高泽峰(中国人民大学)、何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胡丕丕(微软研究院)、林伟(复旦大学)、刘文渊(浙江大学)、刘曦(香港科技大学)、闵斌(临港实验室)、邵宇秀(北京师范大学)、斯白露(北京师范大学)、唐乾元(香港浸会大学)、吴泰霖(西湖大学)、熊龙(云南大学)、许志钦(上海交通大学)、严钢(同济大学)、杨冬平(之江实验室)、杨宁(北京大学成都先进技术研究院)、张潘(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赵鸿(厦门大学)、周昌松(香港浸会大学)、周海军(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