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动态

会议动态

会议动态

时间:

2025年8月10日-8月24日,为期 2 周。

(8月10日报到,8月11日开幕式,8月24日下午闭幕式)

地点:

华侨大学陈延奎国际交流中心

(陈延奎大楼酒店,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806号)

讲师队伍

已确认主讲教师:

欧阳钟灿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欧阳钟灿,男,汉族,1946年1月出生于福建泉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欧阳钟灿于1968年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被分配到兰州化工公司工作;1978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是中国建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研究员;1986年获得西德洪堡奖学金,前往柏林自由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88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8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至200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9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202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主任 。

孙昌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孙昌璞,1962年7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普兰店市,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讲座教授。1984年孙昌璞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包括量子物理,量子信息和数学物理。

欧阳颀   浙江大学

欧阳颀,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物理高等研究院复杂与生命系统物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复杂系统理论、统计物理的概念以及微流控实验技术,研究方法探索生物控制网络的特性,包括网络拓扑学特性,网络动力学特性,网络功能特性,以及三种特性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并试图将研究中所总结的规律应用到合成生物学领域。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PRL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SCI独立引用4000多次。编著出版《非线性科学与斑图动力学导论》等著作。

马余强   南京大学

马余强,男,1964年11月出生于浙江余姚,籍贯浙江宁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物质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余强于1984年从宁波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从苏州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考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1993年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被聘为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2011年入选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6月,当选为民进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物理学与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软凝聚态物理领域研究。

陈关荣   香港城市大学

陈关荣,1948年出生于广州,欧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关荣于1981年获得中山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担任莱斯大学访问助理教授;1990年至2000年担任休斯敦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1997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2000年担任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混沌与复杂网络学术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网络科学与工程。

陈洛南   上海交通大学

陈洛南,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日本东北大学系统科学硕士学位;日本东北大学系统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副教授;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教授;2002年日本大阪产业大学教授;2010年中科院生化细胞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讲席教授,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首席教授。中国生物信息学学会《网路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化细胞学会《分子系统生物学专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运筹学会《计算系统生物学分会》名誉理事长,IEEE SMC学会《系统生物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 非线性动力学,人工智能等研究,近年来作为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300余篇期刊论文(Nature, 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ancers, Cancer Cell, Cell Research, PNAS, NSR, JACS, PRL, Innovation等)和五部专著(H-index 88)。

汤雷翰   西湖大学

汤雷翰,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现任西湖大学理学院及交叉科学中心讲席教授。198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同年经李政道教授组织的CUSPEA项目赴美国Carnegie Mellon大学读研,1987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后期间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于利希研究中心固体物理所及科隆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工作。1996年任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Blackett实验室讲师,1997年加入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历任副教授、教授。2020-2024年,担任香港浸会大学计算和理论研究所主任。2010-2020年期间,他在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管复杂系统研究部。2024年受聘于西湖大学,任理学院及交叉科学中心讲席教授。汤雷翰博士主要从事平衡和非平衡系统统计物理学研究。

胡岗     北京师范大学

胡岗,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二级教授。196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82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教授。同年回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并于198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92年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统计物理和非线性科学的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为推动我国的复杂系统与统计物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工作领域在统计物理、非线性动力学、网络结构与动力学及复杂系统行为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大量研究成果,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内的多个奖项,研究成果被广为引用。

陈晓松   浙江大学

陈晓松,现任浙江大学物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先后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所工作,2018年10月起入职北京师范大学,担任系统科学学院院长。1982年、1984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2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液体统计物理、相变与临界现象基本理论、复杂物理和地球系统的统计物理及相变与临界现象。

王炜     南京大学

王炜,男,湖南长沙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1992年)、博士生导师(1995年),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999年度,理论物理),南京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1996年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7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研究奖(物理学),科技部973项目“非线性科学及其重要应用”首席科学家(2007-2011),科技部973项目“与激光聚变、自然灾害和深空探测等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斑图和轨道稳定性研究”首席科学家(2013-2017)。现任美国《Proteins》等杂志编委。在Nature Struct. Biol.、PNAS、PRL和JAC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赵鸿     厦门大学

赵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1计划《统计力学》负责人。在非线性多体相互作用系统宏观统计行为的微观动力学机制研究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1984年起就学于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并取得该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2002期间在兰州大学物理系工作,2003起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香港浸会大学、德国马普所、德国基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从事访问研究。

张潘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张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事统计物理,量子物理与机器学习交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量子机器学习模型"玻恩学习机",结合了张量网络与生成学习;利用生成模型拓展了平均场方法,提出了求解统计物理问题的变分自回归神经网络(VAN)方法;提出“稀疏态”张量网络方法,解决了谷歌悬铃木(Sycamore)量子计算机的采样问题。入选“2022年中国智能计算科技创新人物”,获得2022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自2023年起,担任《Physical Review Letters》编委。

严钢     同济大学

严钢,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和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分别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其中2007至2009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联培),博士导师为陈关荣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和傅忠谦教授。2010至2013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淡马锡实验室(Temasek Laboratory)任Research Scientist。2013至2016在美国东北大学网络科学研究所任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合作导师为Albert-Laszlo Barabasi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回国加入同济大学,先后任教授、长聘教授、长聘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复杂系统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近期研究兴趣包括(1)复杂系统与网络(Complex Systems and Networks);(2)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 & Science for AI)。

郑波     云南大学

郑波,男,1961年6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8.3–1982.2中山大学物理系,本科生,获理学学士;1982.3–1988.2中山大学物理系,博士生,获理学博士。1988–1996中山大学物理系,讲师;1990–1997德国Siegen University,研究助理,1997–2002德国马丁路德-Halle University,研究助理;2001–2020浙江大学物理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2017浙江大学物理系,系主任(院长);2020至今,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教授,2020–2023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

方海平   浙江大学

方海平,博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1988、1994年分别于山东大学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在复旦大学、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华东理工大学长期工作。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23)。系列研究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2017年)、Nat. Mater. (2022)、Nat. Nanotechnol.(2007)、Nat. Chem.(2018)、Nat. Commum. (2022)、Natl. Sci. Rev. (2021)、PNAS(2007、2009)、Phys. Rev. Lett.(8篇)、Energy Environ. Sci.(2011)、JACS(2005、2009、2012)等国际权威杂志上。被New Scientist、Chemical World、Nat. Nanotechnol.、Nat. Mater.、Nat. Chem、Nat. Rev. Chem.等国际著名期刊。

狄增如   北京师范大学

狄增如,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珠海校区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复杂系统国际科学中心主任,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IASCYS院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系统科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复杂网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复杂网络及其在社会经济和生物复杂系统中的应用等。目前担任《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与控制纵横》杂志副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系统科学卷》副主编,Journal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等学术杂志编委。

 

周海军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周海军,男,1973年9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南县人。1991年至1995年在天津市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1995年至2000年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习并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在德国波茨坦市马克斯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统计物理研究。

吴艺林   香港中文大学

吴艺林,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23年7月,获第5届“科学探索奖”。

Research Interests

Physics of living matter and quantitative biology:

Collective mo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of living active matter

Growth dynamics of general living matter

Bacterial motility in complex environments

Population dynamics, pattern formation and cell-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natural and synthetic multicellular systems

Honours and Awards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2024,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Xplorer Prize (科学探索奖), 2023, New Cornerstone Science Foundation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2020/21,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GC Research Fellow Scheme 2020/21,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Young Researcher Award 2017,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张何朋   上海交通大学

张何朋,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4年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8月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从事研究工作。2010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和自然科学研究院。已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物理评论快报(PRL)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8篇,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主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的科研基金。

林伟     复旦大学

林伟,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上海数学中心谷超豪研究所双聘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致力于生物数学、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数学理论研究及交叉应用。曾获选为数学学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首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上海市启明星(跟踪)和曙光学者。现/曾任 IEEE高级会员、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委会副主任、CSIAM数学生命科学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等。获ICCM最佳论文奖、V.Afraimovich奖(国际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大会授予非线性物理科学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二等奖、Elsevier集团“通用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宝钢基金会优秀教师奖等。曾先后任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副院长、教育部脑科学前沿中心副主任等职。现任复旦大学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任国际期刊Research、IJBC副编辑、CHAOS编辑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任捷     同济大学

任捷,同济大学国豪书院副院长,物理学长聘特聘教授、博导,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兼职PI。先后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长期从事量子声子学与声子自旋、非平衡热力学几何与物态调控的基础研究,以及物理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在Rev. Mod. Phys., PNAS, NSR, Nature子刊., PRL, Nano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H-index 42,总引用上万余次。多次担任国际国内会议分会主席,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组委会委员,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学术与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超材料学会理事,《CPL》《CPB》《物理学报》《物理》四刊优秀青年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科委原创探索等课题。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德国慕尼黑纳米科学中心 CeNS 论文奖,Santa Fe研究所复杂系统Summer School Fellowship,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Director Funded Fellow,IOP Publishing 最佳评审人奖,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美国物理学会杰出评审人奖,同济大学十三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博士论文导师,等荣誉。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吕琳媛   电子科技大学

吕琳媛,教授,博导,国际网络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在网络信息挖掘领域长期耕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8篇论文入选ESI全球 Top-1%高引用论文。学术专著《链路预测》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学术专著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他引8000余次,谷歌学术引用15000余次,引用过百的论文24篇,H指数38。成果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发表期刊包括物理领域高影响力期刊《Physics Reports》,综合类学术期刊《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以及专业权威期刊《New J Phys》,《Phys Rev E》,《Commun Nonlinear Sci》等。研究成果不仅受到学术界关注,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价值,系列算法已应用于网络舆情监控、致病基因预测、医保欺诈识别、电子商务服务等实际系统中。申请发明专利43项,授权14项。2019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0年获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青年科技奖。2021年获第三届科学探索奖,成为前沿交叉领域首位女性获奖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物理学)。2022年,因其在在网络信息过滤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荣获国际网络科学学会Erdős-Rényi Prize,成为该奖项设立11年来首位中国获奖者。2023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23年入选《科学中国人》2023“年度科技人物”。担任国际网络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系统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常委、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常委等社会职务,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特邀编辑,JSTAT,IJMPC,Physica A等期刊编辑。

刘宗华   华东师范大学

刘宗华,1998年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赴香港(1998.8~1999.8)及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0.3~2003.12)做博士后及助理研究教授。2004年一月回国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组建华东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并于2004年5月任该所所长至今,目前为二级教授。长期从事混沌动力学与复杂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用统计物理的方法来研究复杂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复杂现象的微观机制,在若干方向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最早给出了一套适用于保守系统的混沌控制与同步化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分立系统的相概念与高维流系统的空间相概念,揭示了混沌系统的相关共振,给出了产生复杂网络一般结构的最早模型之一,建立了全新的网络热传导模型;在应用方面,给出了动态的或变参数情形下的时间序列相同步的置换熵判据,探讨了人类活动的动态特征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并将耦合振子动力学有效地用于解释生物系统如生物节律、海豚等的半脑睡眠及哺乳动物的听力等方面的物理机制。这些工作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大多数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的物理学术杂志上(Phys.Rev.Lett.9篇,Phys.Rep.1篇,Nat. Commun.1篇,Natl. Sci. Rev.2篇(IF 16.693),Phys.Rev. Research.6篇, Communications Physics 1篇, Communications Biology 1篇, PRE 37篇(包括7篇Rapid communications)),其中20余篇文章分别被美国物理协会的Physics News Update、PRL Editors' Suggestion、Editors’ Picks of Biomedical Advances、Rev.Mod.Phys.、Phys. Rep.、Nature Photonics、PLoS、Virtu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 Research及The Wolfram Demonstrations等特别评论与转载。2004年回国后独立做出的部分结果已被国际著名学者分别在癫痫病的数据分析、碳纳米光纤实验、及麻醉效应中证实,并被当做参考标准。近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与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及合著四部:《混沌动力学基础及其应用》(2006)、《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2009)、《混沌动力学基础及其在大脑功能方面的应用》(2018)、与《复杂网络上的流行病传播》(2021)。

涂展春   北京师范大学

涂展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2004),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讲“力学”、“理论力学”和“生物物理学引论”课程,以第二完成人参与建设的理论力学慕课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发表专著《生物膜弹性理论精要》,译著《细胞的物理生物学》,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近期主要研究有限时间热力学,提出的等温捷径理论方案被实验同行所采纳,预言的内禀功等式被同行的实验所证实,导出的费曼棘轮最大功率下的效率公式被同行多次冠以本人的姓氏字母Tu或T作为角标进行引用,构建的热机抽象模型被同行认可有教学和科研上的双重价值。

 

兰岳恒   北京邮电大学

兰岳恒,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和加州大学桑塔芭芭拉分校从事系统生物学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国际期刊《Physics-Open》编辑。目前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复杂系统、统计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包括PRL, PNAS, Nature子刊等顶级刊物论文多篇。google scholar上引用超2000次。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多次。

黄亮     兰州大学

黄亮,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萃英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02年7月和2005 年7月分别获得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学士学位和理论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师从杨孔庆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和复杂系统一般理论研究,量子混沌,凝聚态物理中量子点的电子输运问题和纳米器件中的非线性现象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在这些领域中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2以上的39篇,引用210余次。其中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 篇(最近一篇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并被美国物理协会《物理》评为最新研究亮点),Nano Letters 1篇,Applied Physical Letters 2篇,Physical Review E 18 篇,其中Rapid Communication 4 篇,Chaos 8 篇。邀请为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杂志AIP Advances的学术编辑;在2007 SIAM 动力学系统国际会议上任分会主席。并为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E, EuroPhysics Letters,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JPCM, Physica A等十余种杂志邀请审稿人。

王新刚   陕西师范大学

王新刚,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得理论物理方向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统计物理学家胡岗教授从事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博士毕业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题目包括混沌保密通讯、混沌同步和控制,以及复杂网络分析。2008年回国到浙江大学物理系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激光等离子体物理、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以及复杂系统理论。2013年到陕西师范大学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大脑神经活动中的认知功能及深度学习的动力学机制,尝试通过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对教育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行为特点及深度学习的集体动力学行为进行定量化研究。迄今为止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PR系列杂志上(PRL,PRE,PRR)发表论文近40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500次,H-index=21。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奖。2016年获得陕西省“三秦人才”项目支持。2017年被选为陕西省“创新领军人才”。

黄子罡   西安交通大学

黄子罡,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类脑智能研究中心主任,获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学科拔尖),陕西省创新人才,王宽诚青年学者,类脑相关重点项目首席、智能重大专项专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研究学者(2012-2015),庆北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10),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访问学者(2009)。从事类脑智能、神经工程与计算神经科学研究,担任SCI期刊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副编辑,全国人工智能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智能感知与认知计量专委会副主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康复工程分会常委、陕西省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专委会主委。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重大专项重点项目1项。

樊京芳   北京师范大学

樊京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客座教授。科研工作主要聚焦于复杂系统的相变与临界现象基本理论,和地球复杂系统的交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成果发表于Nat. Phys.、Nat. Clim. Chang.、Nat. Commun.、PNAS等期刊。系列研究不仅揭示了复杂系统的物理机制,还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主持和参与基金委面上、原创、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LASG重点项目等。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Physics: Complexity,Chinese Physics Letters等编委。曾荣获以色列政府PBC fellow。2023年获“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2024年获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学技术青年科技奖,2025年获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

黄海平   中山大学

黄海平,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获得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 东京工业大学计算智能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脑科学中心从事统计物理与机器学习、神经计算交叉的基础理论研究,曾获得JSPS博士后资助、RIKEN杰出研究奖,曾在神经网络的统计物理方向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著有英文专著《神经网络的统计力学》(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联合出版)。

弭元元   清华大学

弭元元,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长聘副教授。201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以色列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和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作博士后研究。合作指导的课题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类脑计算创新应用大赛暨国际邀请赛》总决赛一等奖(2017年)。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在神经科学领域刊物Neuron, PNAS,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等,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会议NeurIPS,Neural Networks等,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学部优秀青年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等项目的支持。 研究方向:计算神经科学。专注于采用数理建模和计算仿真的方法研究脑在网络层面处理动态信息的一般性原理,包括工作记忆的容量与调控、时空信息的网络编码等;并基于此发展了类脑运动模式的快速识别算法、运动目标的预测追踪算法等。

施夏清   苏州大学

施夏清,男,1982年8月出生。苏州大学软凝聚态物理及交叉研究中心、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2005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论物理学士学位;2010 年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2010 年 7 月加盟苏州大学软凝聚态物理及交叉研究中心,聘为高聘副教授;2013 年聘为副教授;2019 年 9 月起被聘为特聘教授。曾在香港浸会大学、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德国 Max-Planck 物理复杂系统研究所、美国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进行学习和访问研究工作。2018年合作参与”活性系统的热耗散及长时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年关于“活性物质统计物理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目前已在活性物质领域已主持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入选第七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2020年入选CPL、CPB、《物理学报》和《物理》四刊联合青年编辑委员会。

胡延庆   南方科技大学

胡延庆,博士,现在为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系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获得系统理论方向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广东省特支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奖励与项目。2011-2013年纽约城市大学Levich Institute博士后。近几年主要从事大数据、复杂网络、图神经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 50 余篇,包括Nature Physics, Nature Human Behaviour,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RL, PRX等杂志。

纪 鹏     复旦大学

纪鹏,博士研究生导师,于2015年获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师从Jurgen Kurths教授,之后在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工作,2016年年底加入复旦大学,研究员。获得了浦江人才(2017年)、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8年)、东方学者-跟踪计划(2021年)等荣誉称号。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包括人脑和斑马鱼成像分析、神经网络模型、复杂网络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hysics、Physics Report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系列文章,近年来主持9项国家及地方课题。

   董辉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

       董辉,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2011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德州农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加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主要从事与能源转化相关的量子统计热力学和超快光谱研究。在Phys.Rev.Lett、Phys.Rev. A/E等杂志发表论文近50篇。入选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NSAF重点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