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嘉宾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名)

王友年,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主要从事射频等离子体物理及载能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课题、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磁约束聚变能计划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篇)、先后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体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软件—MAPS,获得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有关半导体和光伏设备制造公司得到应用;编著 《射频等离子体物理学原理》、《电动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教材和译著《射频等离子体物理学》。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和大连市劳动模范。

王海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国际等离子体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编委等。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热力学和输运性质、非平衡化学动力学模型等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电推进、能源转化、高焓气体流动等方向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本领域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

王德真,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物理学组)成员。《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4月获大连五一奖章。2010年4月获大连市劳动模范。科研成果曾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负责承担科技部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研究专项(ITER计划)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托卡马克边界等离子体输运及其与壁相互作用;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物理等。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

方志,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高电压绝缘和高电压测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项,省部级基金等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江苏省科技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奖等5项,担任《绝缘材料》编委,《高压电器》和《高电压技术》青年编委。

卢新培,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一直从事等离子体源、诊断、及其生物医学等应用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包括Phys. Rep. 2篇,影响因子30.5),Google引用约17000次。H因子64。2014年至今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由CRC出版社出版英文编著和专著各1部,中文专著2部。研制出的国际上首个干电池驱动等离子体射流装置等成果多次分别被 Nature、Science、美国物理协会等作为研究亮点报道。指导的学生4人获得湖北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得青年千人。在IEEE国际等离子体会议(ICOPS)、国际等离子体医学会议(ICPM)等国际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40余次。应邀在ICOPS等国际会议的Minicourse上授课5次。

刘定新,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英国物理学会Fellow,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累计SCI他引33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实现了产品化应用。发起了首届全国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学术会议,担任EAPETEA-8国际会议主席,并在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30余次。获得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科技奖、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特等奖、陕西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励。指导学生多次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国家级奖励6次。

刘悦,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等离子体物理数值模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理论与数值模拟,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理论与数值模拟,航天电推进等离子体理论与数值模拟,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数值模拟,尘埃等离子体理论与数值模拟等。主持和参加多项科技部ITER计划专项国内配套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等离子体物理相关的SCI检索论文100多篇。

李和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FIET)、英国物理学会会士(FInstP)、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担任学术期刊《Plasma Sci. Technol.》和《Appl. Sci.-Basel》Editorial Board Member,《High Voltage》Associate Editor。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30余篇,做邀请报告50余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6项,研究结果被国同行引用3500余次,H因子30。2020~2023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第45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泰国国家研究评议会特别优异奖(第二完成人,2017)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9)。

李雪辰,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坤舆学者,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专委会委员,中国力学会等离子体专委会委员,等离子体物理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北大学物理博士点学术带头人,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导师组长。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省杰青 基金获得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二层次人选,市先进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2006—2008年河北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2014年英国拉夫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在大气压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物理、激光光谱及等离子体参数光学诊断等领域具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经历,在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如Appl. Phys. Lett.、Plasmas Sources Sci. Technol.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

闫克平,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态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电除尘学会理事,前主席,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除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会理事,科技导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ma、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High Voltage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电除尘,低温等离子体、气体污染控制,土壤修复、等离子体灭菌消毒,肿瘤消融和超宽带等离子体声呐等。

张冠军,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首批领军学者教授,高电压与等离子体中心主任、陕西省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事高电压绝缘与放电特性、放电等离子体与多学科应用等研究,涉及电气与材料、航天、生物医学和现代农业等跨学科交叉。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与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863、装发预研重点基金等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和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王宽诚育才奖,IEEE查特顿青年研究者奖,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部级和学会科技奖励10多项。

张远涛,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放电等离子体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团队负责人,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先后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在等离子体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人工智能方法在低温等离子体研究中的应用也感兴趣;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基金4项,完成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参与撰写著作3部。

邵涛,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电压、脉冲功率和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获得者。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51届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ICOPS)大会主席。兼任High Voltage 和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主编,Plasma Processes and Polymers等国内外期刊编委。正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重点专项和政府间国合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等,发表SCI期刊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吴雪梅,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苏州大学等离子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30余名开展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包括主持科技部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专项(ITER专项)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查俊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青,IET Fellow,IEEE高级会员。主要从事聚合物电介质储能、绝缘导热、柔性智能电工材料及其长寿命可靠性等领域的研究。已在Advanced Materials、Progress of Materials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担任国际IEEE/DEIS Technical Committee on Nanodielectrics委员、IET Nanodielectrics等多个期刊副主编/编委/客座主编/青年编委;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委会委员/储能系统与装备专委会委员/青工委先进储能科学与应用学组副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介电高分子复合材料与应用专委会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电网工程复合材料专委会委员等。

夏维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 1982-3至1991-10,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电器设备厂总工程师/副厂长;研究方向:受控热核聚变电源工程。 1991-11至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博士后、副教授、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电弧热等离子体应用。 在同步电机、电力电子、电器等方面有多项成果。其中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的“大型同步电机转子快速灭磁与过电压保护”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项目还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电弧热等离子体领域:主持自然科学基金8项(重点2项),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一项、省部级科技计划4项;主持研发了多种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应用工艺与设备。主持开发的“一兆瓦连铸中间包等离子体加热系统”为国内首创;主持开发的“电站锅炉煤粉点火和稳燃系统”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应用千余套;主持完成“催化剂、等离子体相互增强作用转化甲烷(车载)制氢”装置研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聂秋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等离子体产生及参数调控技术、等离子体电磁调控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级任务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重点1项、优青1项、面上2项、青年1项和专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任务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专题1项、国家“863”计划预研项目1项;并承担2000万以上重大横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横向课题等4项。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受邀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及特邀报告21次;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九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委会低温等离子体专业组副组长、IEEE senior member;任2020年“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大会主席、2023年“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共同执行主席;并应邀担任《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编委,《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学报》和《物理》四刊联合青年编委等。

章建浩,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博士生导师,“钟山学者计划”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食品包装研究所所长,南京苏曼等离子体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绿色食品包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非热加工技术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研究方向:食品保鲜包装,畜产品加工与品质控制。十二五以来,主持完成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 “动物源食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获发明专利60多件(其中PCT国际发明专利8件),发表论文200多篇(SCI100多篇),主编专著教材8部,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包装学》3次荣获《全国农业高校优秀教材奖》;主持技术成果2007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获中国食品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教育部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参与技术成果2013年及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5/15)。近十年带领团队在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CPS)保鲜关键技术装备开展了系统创新研发,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8件,PCT国际发明8件,2019及2023授权美国发明专利及2022授权日本专利,从“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核心技术原理和核心技术装备”奠定了国际领先地位;2022-12被农业农村部暨中国农学会选定为“2022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技术装备成果”推广应用。

会议日程

2024年5月10-12日